自古以来,人类对能源的探索就从未停止。
煤炭、石油、太阳能、风能……从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,我们对绿色能源的渴求越发强烈。
作为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,氢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、零碳排放等巨大优势,被称为“终极能源”,但也存在制备难、存储难等现实问题。
在风还未起时
就要有前瞻眼光、前瞻布局
常州,作为新能源产业的
“风口”城市之一
向氢问道,向新而行
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、绿色低碳、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,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具有重要意义。
2022年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)》,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,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、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。
向“终极能源”问新出路,于产业风口眺望未来。
中国氢能联盟预测,2026-2035年,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5万亿元;到2050年,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超过10%,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。全力打造氢能“制储运用”生态闭环,和在地新能源产业强强联手,常州氢能企业正阔步向前。
氢能源装备制造技术是氢能发展的核心之一,降低制氢成本,也一直是行业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位于天宁经济开发区的蓝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努力了15年,制氢装备历经三次升级换代,实现“瘦身”近一倍,企业自主研发的站内制氢加氢一体机设备,将氢气的使用成本降低了30%。受利好政策影响,今年一季度企业在手的订单已达1亿元,今年年销售额计划超2亿元。
干企业就四个字,愚公移山。从最基础的产品技术开发,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特色,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。
同样获得突破的还有质子交换膜技术。作为氢燃料电池中膜电极的基础材料,质子交换膜直接影响着燃料电池的性能。为减少进口依赖,去年,江苏源氢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第一代氢质子交换膜。目前,该项目正在抓紧施工,达产后可年产氢质子交换膜约650万平方米。
我国的氢质子交换膜和国外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,希望在未来3-5年内填补国内空白,成为中国氢质子交换材料这一底层材料的“先驱者”。
氢能源汽车是目前我国氢能应用最主要的领域,也是通向氢能产业的一张未来“通行证”。
今年2月,常州永安行发布了全球首辆折叠式氢能自行车Y600。以绿色共享出行平台为基础,永安行近年来研发制造了氢能自行车、氢燃料电池、家用氢氧制充一体机等氢生活产品。技术团队打造的“分布式制氢充氢数字氢能系统平台”,攻克了用200毫升水实现氢能自行车行驶40公里的技术难题,解决用户充氢用氢痛点。目前仅共享型氢能自行车产品在上海、常州两地已投放运营4000辆。
与此同时,中车戚墅堰公司研制的氢燃料机车也已经下线。以“氢燃料电池+动力电池”为动力源,满载氢气可连续运行24小时,机车设计时速100公里,起动牵引力520kN,车外噪声低于80分贝,排放仅为清洁水,没有其他氮化物、硫化物等污染排放物,更没有二氧化碳排放。去年,在素有轨道交通领域“奥运会”之称的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上一经亮相,就收获了海外订单。
今年常州新春第一会发布了“新能源之都十条”,为常州氢能产业注入了“助推剂”。
1月31日,位于“两湖”创新区核心区中轴的常州氢湾正式启动。武进区出台《关于支持武进区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以“一基地、一示范区、两中心”引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,常州氢湾将努力打造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、华东地区氢能源产业链差异化发展示范区、氢能源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和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。
常州氢湾位于“两湖”创新区核心区中轴,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,启动区1000亩。一期先行规划34亩。
2月25日,加拿大西港GFI氢能项目落户常州氢湾。作为全球领先的清洁低碳燃料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供应商,西港燃料系统公司将在常州氢湾内设计和建造一个集研发、制造、销售及售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。
目前,江苏省特检院国家氢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、百利科技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、联德电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8个氢能产业项目已签约落户。总投资3.5亿元的氢湾国际创新社区项目已启动规划建设,力争年内竣工,已有一批企业意向落户。
加强氢能的示范应用,加强产业生态圈的打造。通过金融政策、产业政策的扶持,国标行标的制定,以及检验检测服务的开展来降低企业的成本。
目前,常州已初步形成涵盖氢气制备和储运、电堆及核心零部件、电池系统、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。用好用足现有产业基础,把关键环节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链条发展优势,常州正全力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。
来源:常州发布